找到相关内容45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不动佛的法门利益[梭巴仁波切]

    趣,而会投生善趣。这也适用于其他有情,甚至是动物,它们在死亡时无法禅修。如果它们看着这真言时死去,那是极大的净业,极大的保护,解救它们出离恶趣。    每一次你看着圣物—&...

    梭巴仁波切

    不动佛|功德|东方不动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09361131739.html
  • 亲友书讲记(三)

    供养梵天等,那么今生感得妙色,来世转生善趣。如果这样理解,简直与法义差十万八千里。因此,大家平时学习经论时,千万不能改变圣者的本来意图。 恭敬父母的人,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,以及善知识的转世。同时,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,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,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。由此,假如一个人忤逆不孝,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。 不管在佛教中,还是传统文化中,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,...

    索达吉堪布传讲

    |亲友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15102636858.html
  • 佛法入门-皈依法

    里长期遭受着无量痛苦,来世又将堕入恶趣,处于不闻善趣的悲惨境地! 如果想使他们从危难中解脱出来,只能依靠三宝的力量。除此之外,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办到。因此,不论遇到甘苦优劣等任何境况,都要一心信赖三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3239397.html
  • 死亡中阴与再生

    饿鬼或地狱众生。  同样,即使一个人作恶多端,若能以善心死去,也可能转生善趣。因此,非常重要的是,临死的人和周遭的人都要避免制造贪、嗔的情境,相反的,要长养善心。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。  在善心中死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1448485.html
  • 悲心的重要性

    染污之心如同烈火炽燃,身心毫无自在而倍受诸苦,缘此而生起大悲心;有些众生虽行善法,但不幸遭受魔障的种种干扰,因而无力成办所欲的善业,缘此而生起大悲心;恶趣众生受诸剧苦,善趣众生亦为生老病死等众苦所逼,缘...

    落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749563.html
  • 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

    说过:"比丘当知:二十三天着于五欲,彼以人间为善趣,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。所以然者,诸佛世尊皆出人间,非由天而得也。"O。此南瞻部洲正是诸佛成就的道场。众生的三毒烦恼成就了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650160.html
  • 论提婆达多之坠堕

    云:  随皈依心上中下品,还蒙三宝尔所救护。是故天授唯除地狱、人趣一生,于余恶趣、善趣生死得非择灭,岂非三宝救护彼耶!(大正27,177c18~21)  说一切有部认为随皈依的心分上中下三品,都蒙三宝分不同品的救护。提婆达多除殷重忏悔善根得以相续外,因皈依的心而受到三宝的救护,所以才会对除地狱、人趣一生,于余恶趣、善趣生死得非择灭。  (2)对提婆达多顶堕之探讨  由于提婆达多是一位精进的修行者,...

    慧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451781.html
  • 佛陀早期画像的由来

    ,意思是“从水中取出之影”。在佛陀释迦牟尼像的下面,画的是象征“内情世间众生发生状况之十二次第图”的图画,这些图画与召引观画者走上善趣之路的警语配合在一起。这幅先装入一个圆柱形的金筒容器内,然后把...

    扎雅·诺丹西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05756258.html
  • 曼荼罗之教言─福德云海

    后行回向菩提。此三殊胜摄受为基。  正行曼荼罗仪轨。有三:音义。净行。道相。  初、音义。  依经部法相乘云:「曼荼乃心要或坛城;罗为取、持、修成灭地妙法国政之心要,或为持基累积广大的福德,获得善趣...

    吉美林巴 大师 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0863427.html
  • [杂阿含经]研习“杂阿含经”论增上心学

    ,住不忘,常定一心”就是“定”的境界。在七八五经中,释尊告诸比丘:   “何等为正定?正定有二种。有正定,世,俗,有漏、有取,转向善趣;有正定,是圣、出世间,无漏、不取,正尽苦,转向苦边。何等为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转向善趣?若心住不乱、不动、摄受、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转向善趣。何等为正定是圣、出世间,无漏,不取,正尽苦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4863839.html